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专家文章

刘冲:高质量学习,“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来源:苏州市教育局发布时间:2022-08-29 16:00浏览量:字体:

“双减”背景下高质量学习的必要性

“双减”是党和国家基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教育决策,旨在将多年来追求的中小学生“减负”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基础教育回归学校,课程学习回归课堂,赋还青少年儿童应有的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回归生命原点的本真追求。

“双减”是减法,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是加法,形式上增加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活动时间,质量上提高了课程教学和学习评价的标准和水平。“双减”是除法,在学校教育时间、教师责任双增加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去冗从简为原则,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优化,在不额外增加办学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育人。“双减”是乘法,学校承担着比以往更重的育人职责,必须在高质量育人方面有所精进。

高质量育人以高质量课程为前提,以高质量课堂为条件。从“教”的视角看,“高质量课堂”即“高质量教学”;从“学”的视角看,“高质量课堂”即“高质量学习”。“教”和“学”皆以“学”为最终目的,“高质量学习”是比“高质量教学”更合理的表达。

高质量学习的三个维度

要理解“高质量学习”,首先应理解“教育”和“学习”。分析教育的内涵,可借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的“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概念加以把握:“自在存在”的教育是知识向智慧转化的过程,教育支持学习者通过获取知识而不断增长智慧;“自为存在”的教育是智慧向生命价值转化的过程,是主体意向的不断超越。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教育是“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三个转化:一是由知到识,即从获得真知到有见识;二是转识成智,即从有见识到有才智;三是由智生慧,即从有才智到聪慧明达。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三个转化的实现过程就是课程教学。三个转化的成效(育人成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学习一般被解释为通过多种方式和获得知识和技能,使人发生积极正向且稳定持久的变化。因此,那些短时间记忆、缺乏理解的灌输并非真正的学习。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部分才是教育。每个人都有很多“忘掉”后还“剩下”的东西,这些东西多与生命历程密切关联。每个人的成长就是这些东西不断积累和不断被自己理解的过程。学习不在于被告诉了多少,而在于主动建构了多少;不在于记住了多少,而在于体验了多少;不在于知道了多少,而在于理解了多少。学习的过程也是深度建构、充分体验和完整理解的过程。

“高质量”可细分为深度建构、充分体验和完整理解三个维度。

高质量学习应有“深度建构”维度。建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世界持续不断地交互。知识和经验是主体主动建构世界的产物,也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学习的过程是人主动建构世界的过程。人通过深度建构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构造生命的意义。因为有深度的意义建构,高质量学习会让人具备幸福感。

高质量学习应有“充分体验”维度。体验指人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所获得的深刻感受。无论书本上的间接知识,还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只有与人的前经验、前理解或前知识发生关联时,学习才可能高质量。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都存在于复杂的时空关系之中,学习的过程既是针对这些对象的心智活动,也是学习者置身于复杂时空关系之中的体验活动。因为有充分的体验,高质量学习会让人具有快乐感。

高质量学习应有“完整理解”维度。理解是认知水平的较高层次,是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的最低水平是记忆与知道,中间水平是分析与综合,高阶水平是评价与创新。知识或经验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承载或渗透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学习的过程也是通过掌握知识或经验而不断理解社会共同观念的价值化过程。因为有完整的价值理解,高质量学习让人具有满足感。概言之,高质量学习是支持学生深度建构、充分体验和完整理解的学习。

高质量学习的四个特质

高质量学习是有“厚度”的学习,具有“融”的特质。其“厚度”体现在多育融合、整全发展。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实现课程综合育人价值,但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方式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在课堂教学中,应准确定位各育之“核”,即各育的关键因素。德育关键在品格,智育关键在思维,体育关键在健康,美育关键在情感,劳动教育关键在兴趣。有此认识前提,“五育”并举政策才可能落实为“五育”融合课堂,实现“一育见多育”。教师有必要从重视“学科教学”转向注重“课程育人”,无论承担哪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教书育人工作并非以“学科”为对象,其实质都是借助“学科”履行“育人”之责。教师也要从注重“课程育人”转向追求人的“整全发展”。高质量学习的“厚度”体现在学习者发展的“量”的“全面”,也体现在发展的“质”的“完整”和“整体”,指向了核心素养统整三维目标的育人导向,避免了学习目标的散落与彼此割裂。

高质量学习是有“力度”的学习,具有“通”的特质。其“力度”体现在行知贯通、三全育人。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在知先,行知合一,揭示了“知的多,懂的少”的学习何以孱弱乏力的根源。有知而无行的学习违背学习的本义。“习”本就强调实践、践行,所谓“学而时习之”,因“学而时习”,故“不亦说乎”。行知结合的课堂教学也体现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原则。有“力度”的高质量学习呼应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实践”育人过程取向,支持学习者通过过程参与、实践问题解决或项目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的双重目标。现代学习科学的发展对有“力度”的高质量学习的课堂教学实现提供了启示:一是从“重点学习”超脱出来,转向“全息学习”,从关注知识点教学,转向立体、完整、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二是从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彼此割裂的“离身学习”超脱出来,转向支持学习者身心完整投入的“具身学习”;三是从从注重知识掌握的“接受学习”超脱出来,以“服务学习”的方式强化学习的实践性、过程性和体验性。

高质量学习是有“深度”的学习,具有“慧”的特质。其“深度”体现在启智养慧、培根铸魂。由智生慧是教育过程的根本特质,智慧不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也不是为人处世取巧的策略,而是“处事得中”的哲学,是人的内心的洞见与明达,是生命成长之魂。有“深度”的高质量学习(或称“深度学习”)是触及学习者心灵深处的学习,聚焦“心事”,启迪“心智”,发展“心灵”。深度学习主张教师从“教”的意识向“教”“学”意识并重转化,“教”的意识聚焦教师、教材、教学,关注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学”的意识聚焦学生、学科、学习,关注学生如何借助学科实现高质量学习。深度学习以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或综合主题学习的方式构造课程内容体系,其实质是基于学科核心知识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的横向拓展或纵向深挖,支持学习者在此基础上构造意义世界。学科内整合以学科关联的形式贯通学科逻辑,跨学科整合以主题融合的形式拓宽学习领域,综合主题学习以项目学习的形式整合学习与生活。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启发原则,以“愤”“悱”为“启”“发”的前提。“愤”是“心求通而未通”,“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内源学习动机的激发,基于理解的表现或表达,都是启发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

高质量学习是有“广度”的学习,具有“达”的特质。其“广度”体现在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核心素养支持学习者持续提升学习力,进而提高终身适应力和持续发展力。人情练达意味着通晓待人处事的方法,世事洞明意味着对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明白透彻。有“广度”的高质量学习为学生经历丰富且深刻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体验提供了条件,也为学习者思维品质、品格塑造、习惯养成、兴趣旨向等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核心素养整合三维目标,以结构化的方式整合应知应会的学习内容,学习的丰富性得以体现。通过实践参与、问题解决、项目探究等方式,支持学生经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脑找东西”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深刻性得以体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学习的“泛在”性,不拘泥于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注意学习的“即时”性,把握学习的契机并给以适当引导。有“广度”的高质量学习也内在地要求课堂教学应充满探究与合作、反思与批判。

高质量学习的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是教育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领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成效最终都是通过学习水平证明的。“双减”背景下的高质量学习评价,应避免仅关注以知识、认知为中心的学科学业成绩评价倾向,而应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素养发展水平。

“双减”背景下的高质量学习评价应依托学业质量标准,实现学、教、研、评、创合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最新版本即将出台,对学业质量标准有系统设计。高质量学习的评价不应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走极端,而应协调好两种评价的运用方式,建立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双减”背景下高质量学习评价应运用好表现性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或测量学生在完成高质量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既要评价学生正在做什么,也要评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想”什么,以及“做”的结果如何。

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或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口头表达测验、个体或小组辩论、实验技能操作、演讲、作品展示等。成长记录评价(档案袋评价)是由学习者本人、教师、同学、家长等密切相关人员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表现做出的评价,这些评价结论汇总在一起,形成了关于学习者个体的评价档案。这类评价的特点是重视对学习者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状态的动态评价,且在评价立场和视角方面能体现多主体的多样性。同时也应看到,没有任何一种评价方式是普遍适用的。

在推进高质量学习实践过程中,不能因推崇某种评价方式而刻意摒弃或贬低其他评价方式,也不能因排斥某种评价方式而毫无理由地将该评价方式舍弃,要注意处理好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可测性与不可测性的平衡。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为据,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是高质量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双减”背景下的“好上学”,学校教育的民生工程特质更为鲜明。

高质量学习是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值得持续关注。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