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大数据主题研讨会 > 专题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教育新生态的探索——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做专题报告

来源:市教育局发布时间:2019-12-07 13:12浏览量:字体:

今年5月,苏州市入选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十强城市,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承担创建任务并参加现场答辩,面向公平而有质量的苏式教育目标,为全市中小学探索智慧教育办学经验,贡献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样本。

一、起步:新建学校的发展难题

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初中校,2011年作为景范中学的金阊新城校区开始招生,2015年独立建校。成熟学校的发展往往聚焦教学质量与品牌效应,新建学校的发展则首先要面对师资建设的问题。我校起步阶段就遇到两大难题。

第一,教师队伍年轻化。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34位,平均年龄仅32周岁,其中2015年建校以来新入职的教师多达57位。年轻的教师队伍固然有很多优势,但从师资建设的角度看,就意味着“示范—引领”效应的不足。2015年建校时,我校仅有省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各1位,可见专家型师资的匮乏。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较为依靠成熟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年轻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本科毕业的二级教师需要积累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一级教师,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合格的教师。然而,我校周边的居民数量迅速增加,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在迫切的社会需求下,学校的发展刻不容缓,教师的成长也就不能按部就班。

第二,地理位置边缘化。我校所在的金阊新城位于苏州姑苏区的边缘地带。与姑苏区的另外两个新城相比,金阊新城距离市中心最远,且交通最为不便。学校周边没有轨道交通线路,半径500米内仅有一条公交线路通往市中心。这导致我校与苏州市属学校中的几大优质名校都存在空间上的距离。远离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心区域,就意味着我校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效应比较微弱。无论是各学科教研组外出参加市教研活动,还是学校组织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均存在交通困难的问题。然而,学校的发展决不能“闭门造车”。

基于以上两大难题,我们认为,必须克服时空两大障碍,才能推动这所新建的年轻学校良好起步。当然,这需要机遇。

二、建构信息化融合教学模型,实现精准有效教学

就在2015年9月建校伊始,我校被苏州市教育局列为“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试点学校。学校抓住机遇,确立了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发展战略。具体实施步骤是: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与学科融合。苏州市建设的“未来教室”是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starC未来教室”,这是一种“云+端”一体化(前端的“电子双板”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后端的“教育云平台”及其所集成的云端应用APP)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我校装备的starC未来教室数量,从2015年的5间,到2016年扩大到20间,再到2017年实现全覆盖,目前已有41间。以starC未来教室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教改的实践与研究,为我校提供了重要机遇。2016年,学校从学科建设与课程设计入手,开展了信息化生态融合的学科教学模型建构,创设互动、探究、协作的课堂学习场域,实现精准有效教学,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和地理5门学科教学模型。五门学科的建模示范课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学观摩会上亮相后,获得与会领导专家与兄弟学校的一致认可,产生了辐射示范作用。2018年,我校主持编写的专著《智慧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教育新生态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在校长室的主持下、在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关专家的支持下,我校信息教改团队二十多位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教育新生态的集体研究。所谓“研究”,就应当是集中焦点、解决问题。我们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一个问题,选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得出一个新认识。这本书中所写的每篇文章,都是我校信息教改团队的教师们自2015年9月立项建设以来思考、质疑、探索、创新的结晶。尽管编入这本书的三十多篇文章各自独立成篇,但这些文章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路和视角,那就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教育新生态的智慧学校的研究。这本书第一编的7篇文章是我们尝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初步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二编的13篇文章是我们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整合的研究成果;第三编的5篇文章是我们对以信息技术推进教师发展与学校创新的思考;第四编的6篇文章是我们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编的5篇文章是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生态融合建模研究的成果。以这本书为核心成果,我校成功获得建校以来第一项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三、以信息化为抓手开展教学研究,引领年轻教师成长

针对我校专家型师资匮乏与地理位置偏僻的难题,2015年建校不久,我们开始在教科研活动中以信息化教改实践研究为抓手,搭建合作式研究平台——“三人行”教科研小组,实现资源的时空重组,随时随地合作研究。2017年3月,以此为载体申报的地理、历史、生物、数学、英语五个信息教改方向的课题获准立项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2019年6月,历史、数学、英语三个课题率先结题,其中两位主持人都是工作10年内的年轻教师。2019年5月,我校申报的《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差异教学的校本实践与研究》成功获准立项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个市级重点课题,而突破口依然是信息化教改这一方向。

与此同时,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评比、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优秀论文评比等教科研比赛活动中,我校的获奖数量与质量均位居市属学校前列。2018年,信息教改团队撰写《信息技术与教学生态融合实践》发表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期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初中教育》发表于核心期刊《人民教育》2018年第18期,这是我校建校以来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还有三篇论文先后发表于教育部的《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年第24期、2017年第24期和2019年第20期,其中,《初中历史在starC教学平台的创新应用研究》一文,针对目前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starC教学平台进行了创新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效果评价创新四个方面,教学模式创新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的理论指导,解决了教师在运用starC教学平台同历史学科教学融合的盲点,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并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及发展;《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核心素养及发展途径探索》一文,分析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时代性认识中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以信息化教改研究为中心,设计了“三人行”教科研小组搭建合作式研究平台、“读书沙龙”搭建对话交流平台、“教师讲坛”搭建展示分享平台、“导师制”协作交流,提出的教师改革创新活动符合国内外著名核心素养研究框架的共识,能够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教学技能、合作交往、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迎接信息时代教学方式革新所产生的多重挑战,逐渐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对于信息时代的中学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教育融合的探索——以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为例》一文,以我校为例进行了初中校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战略的积极探索,通过以未来教室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研究以及信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型建构,不仅促进了新建学校年轻教师团队素养的提升,推动了教学与管理向精准化转型,也为新建学校解决教师队伍年轻化、地理位置边缘化所带来的发展难题提供了基于实践的参考思路。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在《人民教育》这样高规格的核心期刊以及国家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教育信息化重要期刊上发表五篇论文,可见,以信息化为抓手的教科研使年轻教师的优势得到极大地体现。

四、以团队引领加速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金阊实验中学以水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作为自己的文化之源。烟雨江南,河网纵横,各行其道(寓意发展文化和途径的多元化);百川汇流,东归于海(寓意发展目标的永恒专注);碧波静淌,波澜不惊(寓意坚守本心、静待花开);源源不断,流动不居(寓意队伍的自加压力、自主发展)……在这种文化浸润之下,青年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事业价值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在学校有了生根发芽的文化土壤。学校遵循水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引领着课堂教学差异递进、德育活动情境体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教师发展三层三阶。其中,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是核心推动力,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受益群体是学生,而专业发展对于年轻教师群体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协作、交往、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构成了21世纪核心素养“4C's”。我校的“三人行”教科研小组、读书沙龙、教师讲坛分别针对协作、交往、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再加上传统的“导师制”师徒结对形式,构成了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途径。在团队文化的引领下,我校年轻教师在各学科的省、市、区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课评比、教师专业素养竞赛、命题能力竞赛、微课制作比赛等教育教学竞赛中表现优异,获奖人数与获奖等级均在市属学校中名列前茅,信息教改团队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师团队。以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两年一轮的“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为例,这项比赛是我市教师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40周岁以下评职称必须获得C等以上,其中拔尖对象必须B等以上,35周岁以下评高级职称必须A等(也就是获得三等奖以上,而大市范围内一、二、三等奖的比例仅为2%、5%、13%)。2019年的初中六门学科比赛,我校获奖的19位教师平均年龄仅28.7岁,在直属初中校获得苏州市一、二、三等奖人数中占比分别为14.3%、23.8%、13.2%,获奖人数及获奖比例在直属初中校名列前茅。自2016年这项比赛启动以来,校长室高度重视这个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教学处的管理引导下,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要求落实在学科教研活动中。各学科教研组精心准备,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研究试题,精准把握中考命题改革方向,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功夫做在平时。两轮四年的比赛,涉及语、数、英、理、化、生、史、政、地共9门学科,我校累计8人次获一等奖、14人次获二等奖、30人次获三等奖,其中有历史、生物学科的两位教师已经连续两轮获得一等奖。近四年来“教师专业素养竞赛”的优异成绩,体现了金阊实验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成果,也体现了金阊实验中学为追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做出的积极探索,更表达了金阊实验中学教师团队努力以自身专业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理想信念。

五、倾力打造线上教学,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线上教育

学校利用成为苏州线上教育中心首批试点学校的机会大力扶持青年教师参与网络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和磨课提高网上直播教学质量。信息处牵头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下设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应用层级,建立学校、学科、备课组三层备课网络,形成一套立体高效的工作机制。在精品微课资源、在线互动答疑、网络课程直播、在线学习行为分析等4大功能开发应用上,均设立研究专题,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更便捷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018年,我校开设318节网络直播课程,数量位居全市学校第一名,涌现出以吴岑、高陆等青年教师为代表的一支网红教师队伍,形成了历史中考专题复习课、生活英语轻松学等一批精品课程,深受全市学生欢迎,拥有大量家长粉丝。其中,吴岑老师是二级教师,才25岁,但至今已在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开设了6节市级“名师直播”课,她是市级名师课直播教师中最年轻的英语老师之一;高陆老师是30岁的一级教师,已经成为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历史学科资源的审核人、微课制作比赛的评委之一。学校信息化教改实验团队受邀在省市级平台开设讲座培训30余场,获市级以上荣誉超过70人次。从2019年10月开始,学校加入省城乡互动课堂项目,与宿迁市沭阳县湖东初级中学结成互助学校,每周提供21课次的网上互动课程资源。围绕省城乡互动课堂平台,同时开展网络备课和网络评课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参与信息技术研究工作的梯队。

六、建立智能化评价体系,中考成绩稳步提升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探索中,借助starC云端一体化平台等载体,建立智能化评价体系,构建差异化学习路径。将原来教师线下示范的例题讲解优化为线上微课学习;通过在线测试,实现学情精确反馈,教师分析归纳典型错误,开展共性问题精准化讲评;通过在线测试实现学情的精确诊断,有误学生分析个体错误原因,平台记录订正路径,无误学生实现个性化升级学习。本月14日,为进一步推进教学课程改革,满足学习者需求,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我校联合各兄弟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开展了“聚焦课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同题异构联合教研展示活动。展示了我校在探索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新进展。学生借助Pad收集课堂学习数据,教学课件中穿插在线名师视频讲解片段,实现了大课与小课的结合,同时利用分屏显示进行教学,一边是课件演示,一边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层层递进、重难点突出。在初三冲刺阶段,我校初三备课组通过分层走班和团队协助,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个体化复习备考,中考成绩逐年稳步提升。近五年来,我校四星级高中录取人数持续增加,2017年、2018年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0%和36%。

七、建立信息数据资源库,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基

我校以教育大数据中心为核心,完善数字资源库,升级智慧平台,实现数据的系统化、精准化,为教育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教学团队建立学生学业诊断数据库,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筛选个体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点缺陷的“筛子系统”,通过数据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另一个是分析班级知识点共性问题的“监测系统”,通过数据反馈帮助任课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德育团队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学生自主管理岗平台等数据库,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虚拟场景实现浸润体验,助力学生完成信息化路径下的成长发展。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综合实践课程全部进入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在专门平台实现课程学习、分享展示与活动存档。学生综合素质快速提高,学校JC-Robot机器人社团获2017年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团体一等奖,2018至今,我校机器人社团获省级奖项二等奖4个,省级三等奖6个,市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我校科技模型社团获市级一等奖8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23个;我校电子百拼社团获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4个,市级一等奖10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3个。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教育基地。

我校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研究得到苏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已经通过了2020年信息化经费预算审核,计划投入15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硬件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120万元用于学校大数据项目研究。我校申报的“十三五”市级规划重点课题已经立项开题,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差异教学的校本实践与研究,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师生信息化学科素养。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任重而道远。全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们这样一所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年轻学校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将聚焦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苏州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信息化示范全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市教育局)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