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苏派校长思想汇 > 思想教育

转变德育评价方式 构建养正教育文化

来源:发布时间:2018-06-07 15:06浏览量:字体:

  “养”是“涵养”,是教育的过程;“正”是“正本”,是教育的目的。“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顺应天性,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滋润养育,求得真知、提高修为,从而实现“正”的目的。万物本原,归为其人,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舞台和存在的价值。我校的“养正教育”就是给孩子们提供成才的平台,以丰富的活动锻炼人,以丰厚的课程培养人,以浓郁的文化熏陶人,最终实现养正教育的理想境界:养天地之浩气,求世间之真理,正做人之本源。

  小学阶段的养正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为3个部分,即养习惯、养德性和育正心育正行,这些品质的养成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处于心智发展尚不健全的阶段,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重视良好教学环境的构建,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打破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转变德育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转变德育评价方式  帮助学生养习惯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由此可见,习惯在养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抓住重点,有针对地转变德育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慢慢地养成好习惯。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们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寻求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好习惯。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我会选择“十大道德难题”之一的“爱因斯坦的光线”。这个问题说的是爱因斯坦在年轻的时候发现的物理定律和权威的“以太”理论产生了矛盾,但是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不断地实验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在给学生讲述了这个道德难题之后,会让学生评价爱因斯坦的行为是不是多此一举。学生的世界观还没完全形成,所以会产生独特的观点。我会使用有别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通过道德难题给学生讲述养成质疑习惯对自身学术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重视质疑习惯的作用,慢慢地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转变德育评价方式  帮助学生养德性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会出现一种现象:教师在学生做出有违德性的事情时不是帮助学生进行调整,而是一味地指责,学生在指责中不仅没能发现自己在品德方面的错误,还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很难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区别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完成评价方式的改变,进而帮助学生养德性。 

  例如,在帮助学生养德性的一堂课中,我借助“十大道德难题”之“电车难题”,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选择救5个人的占了大多数,少部分学生选择救1个人。这个难题实际上并没有正确答案,它的答案都具有双面性,我会对这两部分学生分开评价。对选择救5个人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这是选择了功利主义,适当的功利主义能帮助人更好地发展,但是需要从道德出发,不能违背自己的德性;对选择救1个人的学生,我对他们说这是遵从了众生平等的原则,也是值得表扬的。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会从他们观点的优点出发,让学生转变观念,更加重视好德性的养成,使道德难题的育人效果得到最大化体现。 

  转变德育评价方式  帮助学生育正心育正行 

  正心和正行指的是正直的心理和行为,这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帮助学生育正心育正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道德难题,使用新型的德育评价方式,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添砖加瓦。 

  例如,为了完成帮助学生育正心育正行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会引入“十大道德难题”之“定时Bob!!!”问题,让学生选择是对罪犯使用刑罚还是循循诱导,并且用纸写下来交给我。无论学生选择的是哪一种方式,我都会表示认同,鼓励他们的正直行为,告诉他们使用刑罚是为了营救更多的人,循循诱导则是尊重了罪犯的权利。学生在看到这些评价时会产生认同感,认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认同,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正心正行的观念,在下一阶段的生活学习中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吴江区横扇小学 薄方林)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