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苏派校长思想汇 > 思想教育

姑苏城里的教育行歌

来源:发布时间:2018-06-07 15:06浏览量:字体: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当地政府将名震三吴的正谊书院改为苏州府中学堂。《马关条约》签订后,苏州被迫开埠通商,开明士绅为御外侮,力推教育救国,1905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创建公立苏州第一中学堂。这是苏州近代史上第一所实行现代教育体制的公办学校,因校枕玉带河,河上有桥曰“草桥”,时人皆称草桥中学。旋即,苏州府中学堂并入。

  学校秉承正谊书院“正谊明道”校训,注入“教育救国”的时代爱国热血,呈现新的气象和格局。草桥甫建,立意高远,名家掌校,名师执教。首任校长蔡俊镛为接此职,东渡日本考察学习两年。第二任校长袁希洛,本身就是同盟会重要成员,力倡学生要强身健体,学以致用,投身革命,报效国家,后入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任职。首届学生顾颉刚、叶圣陶、王伯祥都深受他们的影响。 

  曾在这担任教职的还有民主主义革命家、爱国诗人“南社”创始人柳亚子,时称“江南三大儒”之一的胡石予,国学大师金松岑,著名画家陈迦庵、颜文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任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哲学家匡亚明等。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历经百年新学洗礼,草桥中学孕育满园桃李芳华,从草桥先后走出了顾廷龙、吴湖帆、胡绳、陆文夫等一大批文化英杰和22位两院院士,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默默履行建校之初的承诺。 

  今天的草桥中学,仍是苏城名校,虽三易校址,从姑苏城内到城外,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依然是草桥人永远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教育救国的热血早已深深融进草桥的基因。回首草桥中学历史,就是中国基础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过渡与嬗变的历史缩影,所积淀的文化和精神是值得每个草桥人珍藏和学习的,更是草桥人负重前行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 

  在这个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正谊明道”的校训无疑是给我们最中肯的忠告——做教育切忌急功近利,务必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作为草桥中学首届校友的叶圣陶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的教育理念,积极投身时代变革的激流,深思慎取,博采众长,提炼出了丰厚珍贵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叶圣陶先生用质朴而简洁的语言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做了通俗易懂的注解,脍炙人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性,深入根植中国教育实践的土壤,始终从教育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是在20世纪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更是每位草桥人的宝贵教育财富。 

  新时期草桥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深入学习、研究、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办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以培养“习惯良好,个性飞扬”的草桥学子为目标,注重品格塑造和习惯养成,从“修善”入手,着力“扬善”,走向“至善”,守正“人生观”,用“向善草桥”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传承发扬“敦品励学,敬业乐群”的教风,以“乐学草桥”为指向,探索“乐学课堂”和“乐学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走向“教为不教”的理想境界;倡导全体教师“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把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实践变成全体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实践标杆,建设“叶圣陶教师团队”,唤醒和激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实现“卓越草桥”;践行叶圣陶“生生农场”的教育理念,构建有情感的校园,做有温度的教育,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生生不息,营造“温情草桥”。 

  书院正谊沧浪水,草桥虹驾姑苏城,草桥人对教育的理解和执念,一如沧浪之水,昼夜不舍,润物无声。而草桥,恰似一道彩虹,赋予每个孩子对未来美丽的憧憬,鼓励、帮助他们跨过人生的每一条河流,在经历风雨之后,到达理想的彼岸。而对于草桥的教师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人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系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长)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