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探索劳动教育新样态,苏州一直在路上

来源:苏州市教育局发布时间:2022-05-20 16:45浏览量:字体:

不久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也充分说明,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苏州各地各校坚持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体系、条件保障、开展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和全省前列。2021年苏州市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因地制宜开拓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始终发挥劳动课程的主导作用

把劳动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市严格确保劳动教育课时,并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地各校结合当地特色、学校文化等,大量特色鲜明的区本、校本劳动实践课程、基地课程、融合精品课不断涌现。

苏州市姑苏区着力构建“一十百”劳动教育生态体系:“一”个区级劳动教育实践指导中心,“十”个教育集团劳动教育分中心,“百”个学校劳动特色社团,形成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姑苏区劳动教育实践指导中心携手苏州市教科院编写并发布姑苏区小学生《劳动手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注重梯度变化,在教育形式上各有侧重,贴近日常生活。同时结合省编教材列出六年劳动学习清单,并通过收集影集、分享故事、畅想未来等实现多元化劳动评价模式。连续3年开展全区小学生劳技展示活动或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将系统化、个性化、差别化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打造“劳动+N”课程群,将劳育基因注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劳动+”育人价值,联盟校基地共享、资源共享,打造校园劳动教育新生态。“童心农场”“顶瓜瓜田”“无土栽培廊”等校园耕读实践场,让学生在四季轮回中亲历劳作,孩子们与自然对话,与植物共长,校园劳动教育处处可见。

“农场里的加减乘除”“稻田里的秋日私语”等“劳动+”课程开发将课堂打开,跨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不只有“泥味”。“现代化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花海景区”等成为学校的校外课程实践基地,各行业劳模寻访,“请进来,走出去”,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样态。“小帮厨日”“劳动风采月”“劳动丰收节”等将劳动文化注入节日课程中,助力“双减”落实,充分挖掘并发挥劳育育人的独特价值。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紧密围绕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特色,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劳动教育实践为抓手,以社团建设为载体,着力打造“砼行”劳动教育品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系列教材,围绕“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劳动教育目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创新提出职业学校学生劳动教育与劳动精神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并积极探索构建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领悟劳动内涵,掌握劳动技能,重塑健全人格,扛起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场地建设

为苏州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保障

我市现有的11个县(区)级以上校外综合实践基地,12家“菜篮子”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172家社会实践体验站,中小学校广泛设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党员先锋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一大批中小学建有专业操作室场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了广阔的劳动天地。

苏州相城区探索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开设具有相城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推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区域内努力推进百个“大师工作坊”的建设。

鼓励学校聘请区、市、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企业师傅等相关行业专业人士进校园,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校开设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学校劳动教育优质资源;鼓励学校充分挖掘“相城十绝”、桃花坞木刻版画、苏扇等地方传统工艺,通过观摩、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弘扬劳动精神,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响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在“双减”政策的双重背景下,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路程,充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载体。依托10000多平方的八大果园、绿源农场和近1000平方的物联网智能大棚、20多个专用教室的“耕读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组培实验、水培种植、木工、烹饪、布艺、机器人实践、3D打印、三模、食品科学等二十多种课程,形成“前沿的STEAM”、“本土的绿源”、“丰富的艺体”三大课程群。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自选,通过课程学习丰富经验,拓展视野,提升体质、素质与品质。劳动教育课程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让“双减”落地并有效实施,加速了学校教育新生态的到来,转变了育人方式,构建了未来学习形态的综合育人平台。

家校社协同推进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强大合力

宣传(文明办)、教育、文旅、园林等部门密切协作,统筹各类资源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和实践提供便利和支持。发动家长参与到学校基地建设、活动指导甚至课程开发当中来,发挥其丰富多样的职业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坚强后盾。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太湖之滨开拓了一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绿野村”。20年间,学校以“绿野村”的开发、建设、使用、改进为突破口,让绿野村成为学生走进土地、了解农业、学习农活、动手实践的乐土。

学校设置了为“全面发展”奠基的劳动课程目标;构建了具有“绿野”特色的劳动课程内容;创建了指向“综合育人”的课程实施模式;形成了“多元统一”的评价考核体系,在“学校、绿野村、家庭、社区”这个四位一体的系统中实施,整体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20年来,学校共实施了1700余天绿野村劳动实践课程,开发了20余个绿野村及校内劳动教育精品案例,开展了80余次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研讨活动,进行了2200余人次教师培训,共接待40万人次的本市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成果《绿野村:劳动教育20年》获评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发挥评价改革的导向作用和杠杆效应

劳动教育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苏州中小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管理平台”记录了全市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将劳动素养及相关记录纳入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每年定期组织全市范围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监测并发布专项报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是地处江浙交界的一所农村学校。学校以“耕读文化建设”为办学特色,持续开发交融共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积极构建开放自然的劳动教育场域。

基于田园耕种的生产劳动,指向真实世界的生活劳动,面向公共体系的社会服务是学校三大劳动教育课程类型,并以“六大整合”为实施路径,即整合学科课程、特色课程、德育活动、仪式典礼、岗位实践、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综合劳动素养提升。

进阶评价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给教育效能以持续助推力。劳动五色卡、劳动实践章、劳动小达人,让每个细节都会被看见,让每个阶段都赢来喝彩。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