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观察

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优国际人才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发布时间:2023-10-11 09:35浏览量:字体: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同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涵盖各领域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全球拥有27个自贸伙伴,吸引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跨越地理限制、突破文化差异、融合发展需求的开放式、全球性合作平台,并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10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海归等国际人才的有力支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也需要更好地发挥海归、留学人员等国际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育各领域各行业国际人才。

海归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各部委相继开展各类“人才行动”,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包括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及“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和“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包括“到2020年,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规模达30000人次”“邀请800名著名智库学者、汉学家、翻译家来华交流、研修”“培养150名国际青年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管理人才”。商务部多年来不断加大资源投入,丰富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

海归人才在专业技术、创新创业、国际视野等方面,以及参与治国理政、中外交流、社团和公益社会组织中具有独特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起到智囊、桥梁等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迅速扩大的海归群体已成为我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留学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对促进我国和当地的合作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方面,海归人才可充分发挥自身跨文化沟通优势,加之对当地文化、法律法规、商业模式等情况的了解,能够帮助我国企业减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障碍,并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危机挑战及时提出预防和解决方案,降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同时,海归人才可利用在留学国家的人脉资源,吸引更多优秀外籍人才来中国就业创业,能有效帮助中资企业结识更多合作伙伴,增进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中资企业更好“走出去”、外资企业更好“请进来”。

另一方面,海归人才凭借其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立了一大批新兴的创新企业,带动了当地就业。很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中国发展经验应用于实践,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迅速崛起的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和不足,海归人才可积极主动与之开展文化交流,为其解疑释惑,向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充分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主张及目的,结成“一带一路”国家的“同窗友谊”。

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从带回技术及理念到带回创新思维模式,海归群体的“内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新时代,海归人才的又一重要使命是“走出去”,让中国的文化、理念“出海”,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海归人才提供了回国发展的广阔机遇,也为海归人才“再归海”,助力中国企业、中国文化等“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平台。

“一带一路”国际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紧缺问题日益显现。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石,“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使用50多种官方语言和200多种民族语言。在语言类人才方面,除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最受关注外,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孟加拉语等非通用语种的人才也受到关注。然而,目前,一方面由于本土国际化教师的培养及高水平外籍教师的引入需要时间,师资储配不足直接导致招生名额受限;另一方面,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且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未必都会从事相关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是国际化人力资源挑战给企业“走出去”带来风险与阻碍。“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风险性的系统工程,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着复杂挑战,如由于缺乏具备一定海外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不了解国外市场环境及被投资国相关法律政策与文化习俗的情况下,很容易作出错误决策,这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领英《国有企业国际化与多元化人才策略调研报告》显示,受访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进行海外人才市场拓展时,人才痛点主要存在于中国企业难以找到高级别人才、缺乏找到合适候选人的渠道、全球范围内公司的雇主品牌认知度不高或缺乏吸引力等,人力资源挑战集中在“质”而非“量”。

三是中文教育等配套设施不足成为“一带一路”相关企业“走出去”的制约因素。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达6000多万人,对于中文教育有着巨大需求。虽然全球各地的中文学校已有约2万所,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兴趣班”阶段,无法提供正规的学历型教育。随着“走出去”人员的不断增多,很多企业外派人员都担心子女无法接受正规中文教育,或担心子女回国后难以融入国内教育体系,对于长期外派有所顾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所以,如果海外中文学校始终无法满足外派人员的教育需求,不仅可能会抑制企业等人才流动,还有可能间接导致我国人才外流,影响“一带一路”沿线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我们需要将筹建优质海外中国国际学校视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最大程度为国际人才、外派人员解决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稳定我国驻外队伍,从而更平稳地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与发展。

四是“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才交流合作的新要求。10年来,我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2021年,在与中国签署共建合作文件的150个国家中,中国是该国国际学生十大生源地的国家有24个,中国留学生接近16万人,约占这些国家国际学生总数的16%。来华留学生经历丰富、视野宽广,有着无穷活力和无限潜力,是宝贵的国际人才资源。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数量还不够,且受新冠疫情等影响,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更是断崖式减少,未来需进一步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

五是从国内人才培养来看,我国高校在专业和学科设置上强调专业化,容易造成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目前的专业教育和学科设置尚未与“一带一路”国际人才队伍建设相匹配。一方面,由于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巨大,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等限制,大量高质量人才走进“一带一路”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依旧存在技能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培养模式,如外语人才培养偏重技能性训练,而对国际规则、文化融合、政治经济演变等国际生态教育和训练仍然不够。“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东道国语言及工程技术标准,造成沟通障碍和工作被动,急需补齐自身短板,做到一专多能。

发挥好国际人才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国际视野已成为新时代出国留学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全球化智库(CCG)《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具有国际视野”带来的优势超过“语言沟通能力强”,成为海归群体发展的最主要优势。“一带一路”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国力竞争的重点,打造人才丝绸之路也成为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新时期,海归青年应发挥优势,承担起“一带一路”建设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使命,有关部门也当加紧推进政策研究及创新,为人才培养、人才保障等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

第一,推出更多留学人才计划,培育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当前,出国留学依然是提升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国际环境虽复杂多变,但仍应继续加强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励中国学生前往学习。特别是应与“一带一路”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更多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合作,通过设置合作培养项目、增加奖学金、公派留学等方式鼓励更多中国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数十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未来,随着我国继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中国学生“走出去”也将面临更加多元的选择。其中,对于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可鼓励其去沿线国家留学,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持续完善、加大投入,同时为学习非通用语的学生在实习、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保障。同时,也要为包括非通用语在内的外语专业人才更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第二,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员来华留学。

来华留学工作应数量和质量并重,加快海外中国学校和中国国际课程的建设。重视“留学中国”的品牌价值,适当引入市场化方式,允许高校特别是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高校自主定价,释放高校招收自费留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使来华留学为中国经济增长作贡献。可通过提升奖学金获得比例,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及美国等地缘战略位置重要的关键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度,从而培育更多知华、友华人士,促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同时,可发挥来华留学优势地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如长三角区域可以上海为辐射中心,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辐射中心,建立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共享机制,一方面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储备优秀国际人才。完善来华留学生就业、实习等专门政策和措施支持,开发国际人才资源,助力中国“走出去”。

第三,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促进共建“一带一路”。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华侨华人和企业外派人员对于学历型中文基础教育的需求愈加迫切,依托坚实的基础教育的国际教育实践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中国国际学校恰逢其时。

促进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一是加快凝聚海内外华语各界人士共识,构建“中国标准、共商共建、广泛认可”的海外中国国际学校体系,依托中外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利用多方资源获取支持,并推动海外中国国际学校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体系。二是成立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和协调机制,在专项资金方面加以支持,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进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有效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尽快出台建设海外中国国际学校的指导意见或法律法规,为开展海外学校办学事业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导。四是发起多方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现有的国际教育资源,鼓励各类在华国际学校“走出去”办学,支持海外2万多所华校转型,拓宽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争取当地政府或民间力量的资助。五是加强教师、教材、教法资源的筹备。海外国际学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发课程,我国尚未集合国内专家力量开发一套能够代表中国基础教育水平、适合海外群体,并被国内外大学广泛认可的课程体系。应鼓励国内师范类院校开设海外国际学校需要的各类教师培养项目,开发兼顾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和全球性的课程及教材,重视创新教学方法。

海外中国国际学校的建设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海外中国国际学校,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权利;有助于促进民心相通,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中文教育需求;有助于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寻求更加广泛的国际人才培养新方案;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分享中国基础教育经验。推动国际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作者王辉耀系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9-10期)

作者:王辉耀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