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举办的“重读叶圣陶”专题读书会上,青年教师们以教育家任苏民教授的著作《重读叶圣陶》一书切入,在集体研讨中解码“教是为了不教”的当代教育密码。
青年教师杨子恒: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发挥我们苏州本地的博物馆资源的优势,做到了“一品一馆一城”的这样大中小思政的结合,让学生们真正能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大天地中。
读书会上,“学生为主体”成为共识。有教师提出以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还有教师强调课堂设计需融入“育人为本”内核。
青年教师芦心怡: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如农业”的思想,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者既是教书匠又是引路人。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也将带着叶先生的智慧继续去完成这次教育的探索,体会教育的魅力。
据悉,学校将持续开展“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系列学习活动,计划通过教学竞赛、课题研究等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此次读书会作为年度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为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动力。
采访当天,学校还举行了“人工智能时代‘教为不教’教学策略重构”研讨活动。研讨会上,教师们结合各自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思考。数学组运用大模型的预习助手,通过智能诊断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英语组尝试“教师+AI助教”模式,整合多媒体资源,如环保主题英文纪录片片段、新闻等,丰富课堂素材库。语文组让AI成为作文“智能批改官”,诊断逻辑结构、语言表达问题,生成精准修改建议。“技术是笔,执笔人永远是教师。”青年教师盛志林的观点引发共鸣。AI能解放重复劳动,却无法替代课堂中的人文关怀与创造性引导。
青年教师盛志林:我们可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在AI的辅助下学会自己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成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数学思考者和实践者,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这是我们教育的初心,也是AI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