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苏州市叶圣陶中学校初一(7)班的同学们走进虎丘湿地公园,在盎然春意中开启了一堂沉浸式美术课——“春之韵”色彩之行。学生们以画笔捕捉自然之美,用诗词抒写春日情怀,在艺术与文学的碰撞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早春的虎丘湿地公园海棠初绽、碧波漾影,处处跃动着生机。学生在观察中捕捉春天的色彩变化,从新芽的嫩绿到枝头的粉色,每一处细节都是创作的素材。学生们三五成群,或俯身观察蒲公英的绒毛,或端详花瓣的粉白晕染,尝试用颜料调配出“桃红蘸碧水”的娇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
苏州市叶圣陶中学校美术老师范伟:在寻找春色的过程当中,去想一想我们春天的诗句有哪些,在诗句当中你能听到的或者感受到的色彩又是什么样的。我要求他们是以一句诗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也可以是你记忆当中的诗句,为你的这幅画做一个命名。
学生们在创作中反复推敲诗句与画面的契合,有的以淡彩渲染“江南二月春光半,杏白梅红香蕊散”的诗情画意,有的用明快笔触题写“葵日向朝阳,青春快出发”的生机勃勃。诗画相映,美不胜收。
初一(7)班学生彭志昊:我们来到虎丘湿地来收集春天的颜色,春天是缤纷多彩的季节,有各种奇妙的自然颜色,像我刚刚画的蓝色的花。
初一(7)班学生邵诗绮:我画的这幅图,我给他取名叫“水城曙光”,以红大调为主,跟这个花十分相配,所以我在下面提笔,“春风来信,以花之名,春渐走来”。
初一(7)班学生许茹:我为什么选择画色块而不是画具体的实物呢,因为鲜花虽美但是易失,我希望用这个方法来定格它现在的美。
范老师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户外课堂打破学科边界,让学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共鸣。这次活动将美术、语文与自然教育深度融合,既锻炼了学生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诗情画意”的独特审美意趣。(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