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传真

江苏省苏州中学:6天1500公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学习

来源:苏州市教育局发布时间:2024-03-07 14:41浏览量:字体: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苏州中学地理教研组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直接指导下,开展“首届大学-中学地球与行星科学人才培养衔接研讨暨浙江省东部海岸带地球科学考察活动”。苏中地理组5位老师与24位苏中地球科学爱好者用时6天,跨越1500公里,最高海拔1100米,累计爬升5400多米,完成这次科考。

老师徐艳:学校是提倡多学科融合的,让孩子们有大学的这种视野、大学境界。高中阶段可能是孩子们一生中生命力、活力最强的,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对知识以及对所处的世界应该是充满了向往和探索的愿望。我们想带孩子们在最真实、最复杂的客观世界里面、自然系统里面来感受知识。

边走边看,边看边学,边学边悟……他们从彼此陌生,到逐渐熟悉,彼此相携。考察首日,团队一行来到钱塘江观潮胜地海宁盐官。在有着“江南紫禁城”之称的海神庙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季建清教授引导大家找一找铺路石表面都有些什么?季老师的这一举一动,让高一年级的朱燕洁同学感触颇深。

学生朱燕洁:其实当时有很多人路过博物馆门口,但是只有我们考察队还有一些随行的其他高中的老师,在石头前面和季老师一起研究那块石头,我想当我们接触过、了解过或者认真地研究过自然科学之后,看身边的一块石头或者几块地板都会觉得很不一样,其实有时候知识就在自己的脚底下,就是等着我们去发现,但是没有了解过的人是体验不到这种快乐。

学校地理组老师徐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师生一起跳出书本,走出校园,在广阔的天地中体验、学习、感悟。他们在海拔只有60米的绍兴府山,一起在侏罗纪的火山岩中寻找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在天台山瀑布,大家一起见证中生代白垩纪洋壳向陆壳俯冲时,大尺度海陆作用的可视化记载……

老师徐艳:孩子是无限可能的,而我们老师就做自己可以做的,那就是把他们应该有的学习场域真的提供给他们。在我们提供的这样的场景里面,孩子们就可以发现我是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充当这样的一个角色,那么在团队中我是有位置的,也是有我存在的必要性的。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也是增强的。他们从书本中从题海中抬出头来以后,就有机会去想去看去思考。

在行走的过程中,同学们用实景案例研习了海岸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推测岬角的植被下限位置出现的原因、离岸流的机制与野外求生……参与科考的学生纷纷告诉记者,此次活动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出行,更是一次过程,一次发现,一次自我认识的体验。

学生孔晨晰:从另一种方式来学习地理,以前就是面对书本,老师讲一个知识点,然后我们去理解或者是看一张数据图,还有剖面图,然后去构思当时的环境,但是当我们到了现场之后,学习的过程就反过来了,是由我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讨论解答,这样子会更有印象,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学生魏晋:知识点它不仅是单纯的就是写在书本上的了,而是真的就是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生活中,这让我不管是以后做题还是出去旅游,可能它都能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可能对我的不管是未来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规划,都可能会有一些的影响,这是我觉得地理科考的一个意义。

学生卜若珊:这个学期我们创办了一个地理社,活动可以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课内的一些知识,再结合大自然的现实的情况,更深刻地了解地球科学知识,从而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基于问题和项目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苏中学子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平台。从兴趣出发,深度学习,他们在问题里发现与创造,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此次活动对于青年教师陈彬而言,也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

老师陈彬:不管从课程设计还是从那种地球科学的这种专业性来讲,我都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机会。我沿途看到的这些东西,它可以成为我以后上课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还有整个研学,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这种思路和理念其实也是可以用在课程的这种问题探究的,这次的研学它比我们正常课内的这种学习的深度要更深一步。(杜伟)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