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专家文章

张志勇:“双减”改革推动基础教育格局整体性变革

来源:教育部发布时间:2021-11-05 15:34浏览量:字体:

“双减”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这场改革正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格局的整体性变革。

“双减”改革凝聚育人共识新格局。推进“双减”改革,必须在如何让教育走出应试本位、回归育人初心上凝聚各方共识。一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走出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指挥教育、管理教育、奖惩教育的错误做法;二是各级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三是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升学观,让每个孩子走适合自己的升学之路,不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追求考试和升学成绩。

“双减”改革重塑公益教育新格局。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这场“双减”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一方面,让校外教育本身回归公益属性;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课后服务,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减少广大家长对校外教育的市场需求。

“双减”改革建构教育公平新格局。尽管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很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方面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另一方面,“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北京、上海试点推进校长和教师交流等。可以说,“双减”改革正在推进教育公平新格局的形成。

“双减”改革重建教育体系新格局。“双减”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必然要求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改革,厘清和规范三类教育的边界,重构、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校外教育以实践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新格局,建构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各归其位、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双减”改革推进学校变革新格局。“双减”改革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入手,是“小切口,大文章”,推动校内校外教育体系的全面重构。一是“双减”改革推动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业改革和课后服务改革,正在倒逼学校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提高服务意识,增强课程供给能力。二是禁止校外教育机构双休日、节假日补课,正在倒逼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在线教育的关系调整,重建教育生态。三是引进校外教育机构提供课后服务的尝试,正在推动公共教育与校外教育供给关系的调整。四是正在推动学校评价、管理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

“双减”改革推动教育治理新格局。推进“双减”改革,《意见》提出了“学生为本、依法治理、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四条工作原则。推进“双减”改革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领导这场改革,做到令行禁止;加强组织领导力,强化对这场改革的组织保障;加强决策领导力,做到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考核领导力,把“双减”改革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加强问责领导力,对“双减”改革不力的,要严肃问责追责。推进“双减”改革必须提高政府的教育治理效能;必须走出过去政府减负教育治理失灵的困境,要提高政府的协同治理、专门执法、专业治理、依法治教和大数据治理等能力。推进“双减”改革必须坚持多元合作共治;涉及政府、学校、家长、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从业者等多方利益主体,要尊重各方利益主体的公共权利,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行动。(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家庭教育专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