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媒体聚焦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双减”路径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22-03-16 09:40浏览量:字体:

4年前,作为小区配套学校,很多人对刚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持观望态度:学校位置僻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源居多、家庭教育支持有限、教师年轻缺少经验、第一年招生只有300名学生……

这样一所各方面起点一般的新建校,要在短时间内办好恐怕很难。

然而出乎多数人意料,这所学校仅用了4年时间,就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优质校。学校发展的秘诀究竟在哪儿?

用校长顾超的话说就是:“身处高科技园区,学校发展自然不能游离之外,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植下科创教育的种子,理应成为学校发展的题中之义。”

4年来,第三实验小学以科创教育为突破口,让科创进校园,用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成长“养料”;同时推动科创教育走进课堂,不断深化课堂改革,推动高质量教与学。

科创教育走进课堂主阵地

最近,第三实验小学家长赵勇和孩子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务正业”的暑期作业——在不使用任何现成组装材料和动力装置的前提下,设计了一款可以运动的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和孩子却都乐在其中,“孩子虽然花了时间‘玩’,但学习兴趣越来越高,这样的玩耍我举双手赞成,多多益善。”

玩得好,还能学得棒?

在第三实验小学的教师们看来,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让科创教育真正走向主课堂,“真做”科创教育。与其他学校把科创教育作为“锦上添花”的事儿,只活跃在课外和社团活动不同,在第三实验小学,科创教育的根基和主阵地在课堂。

以学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用证据思考、自觉使用科学思辨方法,科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学习结果导向走向过程导向,从关注知识积累转向能力提升。

如何变革传统课堂,使之能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学校教师将改革之刃指向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究统整,实现了“新瓶装旧酒”。

做了31年科学课教师的顾超带领教师开始探索,尝试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

以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为例,按照教材安排,该单元分为“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等8小节内容,需要7个课时。对照课标要求,老师们决定以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如何设计房间照片、如何安全用电、如何搭建信号灯4课时替代原有的教材课时安排。

对标课程标准,教师发现,将适合的内容进行主题化、问题化、项目化设计,学生不仅学得有趣,更能学得深入。

如今,这个建校仅4年的学校,对一到五年级的科学课教材都完成了校本化“改造”。每个新学期,第三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们,都要对照课标和教材内容,持续进行单元统整,改进项目式学习内容。如今,这些集体智慧成为学校开展国家课程的遵循。

从堂外开花转变为课内扎根,这场探索并不容易。顾超表示,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团队克服巨大的教学惯性,重新对待教材和课标,“我们要弄清楚教材编写有哪些意图,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让项目化后的科学课依然符合这些标准等”。

每门学科都蕴含科创资源

科创教育只存在于信息技术课、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里吗?

第三实验小学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创教育资源!”这场从科学课堂起步的科创教育也由此拓展到了更多学科。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堂上,语文教师王梦萱以“诗歌文学社‘小编辑’”为课题,进行了一次项目式教学设计。

对诗歌进行主题分类、编辑文章和图片、进行版面设计、完成装帧设计和展示汇报……这堂从教材出发、又超越教材的语文课,整合起了学校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力量,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美术课堂上也有科创资源。

如何按照时间远近记录下事情,如何区别出事情的重要性,从别人的绳结中你能看出什么?从问题出发,美术教师陈思佳开发了课程“结绳记事”,分发给孩子们绳线,让他们在动手和分享中走近这一古老的记事方法。到今天,四年级学生小新还珍藏着这条五彩斑斓的绳子。

研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梳理了各个阶段美术知识达标要求后,去年陈思佳还成功申请到了“基于中国传统图案传承与创新的美术特色资源开发”研究课题。

“从科学课堂探索而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科创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新技术、新工具,而在于是否关注到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导主任沈松明介绍,更多教师开始把科创作为课程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问题式研究和项目化学习,让学生既达到相关课程标准要求,又通过表达、交流、协作等,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老师们改变了教,那么,真实的学习是否发生了?

2018年开始,为了进行追踪评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姚继军对此进行了一项循证研究,评估对象为全校的项目化学习课程。

在研究中,姚继军和团队以同区某小学作为对照组,第三实验小学作为实验组。实验初期,两校学生在课堂成绩、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随着实验推进,姚继军发现:“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更强。与普通课程相比,学生对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课堂评价更高。”

顶层设计确保实施路径

方向有了,团队有了,如何在实施中确保科创教育不跑偏?

从顶层出发,第三实验小学构建起了对课程的三维目标:通过健康、性格、科技帮助孩子学会控制生活;通过友谊、自然、艺术帮助孩子享受生活;通过历史、科学、哲学帮助孩子理解生活。

“每个老师都需要把这三个目标谨记于心,努力从这三个维度帮助孩子成为健康快乐、心智自由的探索者和思考者。”学校STEAM项目负责人倪渊说。

以校本化课程“桥”为例,课程内容包括认识中外各类桥梁,团队合作完成桥梁的搭建、设计和展示等。从这一课程的目标维度来看,指向的是帮助孩子控制生活和理解生活。

与很多学校零散的校本课程开发不同,在第三实验小学,以科创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基本实现了序列化,并且主要利用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开展。

“对适宜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教材内容进行统整后,教与学的效率都提高了,课时安排要比教材安排的更少。”多余的时间拿来做什么?顾超和老师们开始了新思考。

“科创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所以,节省下的宝贵时间决不能用来赶教学进度或者刷题练习,我们鼓励老师积极进行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开发。”顾超介绍,为了帮助老师们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学校编写了教师培训手册,为项目式学习设计、组织和开展等提供精确指导。

“课程前十分钟,先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十分钟,可以用小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进入课堂核心环节后,教师应以探究者和解释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设计与制作……”今年暑假,学校又迎来了一批新教师,在入职培训中,倪渊重点解决教师们对什么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布置作业等问题的困惑。

从阳澄湖畔不被看好的新建校,再到教师、学生成长的新乐园,科创教育为擎,正牵引着这里发生更大的改变。

“‘双减’的本质是向教育教学规律的回归。而在我们学校,通过立足科创教育撬动起的教与学全面改变,缓解了家长焦虑,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师生兴趣,正是‘双减’可能实现的路径之一。”倪渊说,从薄弱校到优质校,第三实验小学的转身也印证着,回归教育教学常识与规律,将为学校释放更大内生动力。

作者:本报记者梁丹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