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媒体聚焦

“双减”之下,用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发布时间:2021-11-02 10:31浏览量:字体:

“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昔日范仲淹的胸襟与作为,让吴郡学风蔚然。文脉延续在于良师教人求知,育人求真,为学子点亮人生灯塔。看苏州推出《名师团》,遍访教育名师名家,探讨教育话题,对话之间,感受苏州教育的生动实践。

这个秋季学期,当“双减”在苏州中小学纷纷落地时,时下教育界最为滚烫的话题,逐步进入冷静的实践。陈国安从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城市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副教授,转身成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亲手创办4所学校及实验项目,如今管理着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项目。从教育思考者到教育实践者,这一次我们从“双减”聊起,听听他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城市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副教授,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校长,苏州中学伟长书院院长(主持伟长实验项目)。

“双减”是近几年教育界一次非常重要的“手术”。

问: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随即成为老师、家长中的滚烫话题,您作为一位教育思考者、实践者,如何理解“双减”的到来?

答:在教育走到了关键期——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面临困境时,“双减”的到来,其实应该看作是教育者以及和教育有关的所有人,在“自觉反应”后、积极呼吁下,“引来”的国家决策,是近几年教育界内外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手术”。

方向非常好,但来得突然,所以我们现在关键要搞清楚4个问题:为什么要“双减”?减什么?怎么减?减了之后怎么办?

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双减”,是要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到教育本身——培养人;回归到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回归素质教育的基本立场——培养孩子健康阳光成长的核心素养。

所以对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多的校外培训活动,不是减少,是要减除!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只是减,减了之后的措施不跟上。减,是为了有更好的教育生态,有更优的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探索“怎么减,减了之后怎么办”真实落地的措施。

问:从9月开学算起,“双减”在苏州已落地2个月了,那您所在的苏州中学伟长书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目前,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双减”的落地实践,并且都想在“立刻”的实践中探索更好的“双减”措施。基本都在采取“课后延时服务”的形式。但我觉得延时服务只是一个暂时的应急措施,还可以提升。学校应该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去培养学生,注重培养思考、实践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在“校园里”我们不妨去思考,要研发哪些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之外的课程,作为延时服务的内容。同时,形式上来说,延时服务一定是在学校吗?有没有回家之后的教育内容?有没有到社区完成的教育内容?我看可以多探索。

伟长书院在今年的期中考试后,就要开设戏剧课,这是人文实践课程。我们通过购买课程的方式,邀请香港一个戏剧教育的团队来授课。我们计划用七八个月的时间,在明年5月份,进行课程成果的汇报展演,届时还要同步做一个“东吴儿童戏剧节”。效果不错的话,后面会和联盟校一起,争取每年做一次不同主题的东吴儿童戏剧节。

同时,我们还计划开设一门城市研学课程,这是一种社会实践课程。把学生分成五六个小组,带着大家一起研究苏州、了解苏州,“回味着昨天的苏州,向往着明天的苏州”。

此外,还有“机器人”课、实验探索课、全科阅读课等课程研发,这是科学实践课程。我们也计划在明年的四五月份重新开始举办我创办的“东吴少年科学家大会”。

“慢教育”立足于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去开展教育,遵循规律,那就意味着要慢下来。

问:我们了解到,这么多年来,您一直秉承“慢教育”,那该如何理解“慢教育”这个理念呢?和“双减”是否有不谋而合之处?

答:“慢教育”立足于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去开展教育,遵循规律,那就意味着要慢下来,现在的教育节奏太快了,“双减”其实更加是要现在的教育减速!老师和孩子的父母,乃至于整个社会,都要学会等待,相信孩子。

伟长实验项目之前“以快著称”,我接手以来,很明确地提出来:慢下来,减慢节奏。我倡导国家课程模块化,在此基础上研发实践化的拓展课程,多元化的素养课程,项目化的国际课程。我们正对接苏大的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将开设二十多门选修课,甚至更多。在教育生活中给孩子选择,让学生实践。我们极其强调动手促进动脑,动脑促进动手。从普通观察者的眼光中来看,这是缓慢的,但真正的教育就是这个节奏,也真的不慢。

问:从各方面来看,“双减”政策不仅是对学生和家长有影响,对于老师来说也面临很多挑战,您觉得在“双减”过程中,老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答:作为老师,应该更多地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作业布置、批改和讲评的质量。而这两个提高都有一个价值观需要明确,那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只有思考力被培养起来,教育才真正给人以力量,学生才真正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的基础。

问:“双减”政策下,孩子的课后时间多了,家庭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您看来,多出来的时间,家庭教育上还能做哪些“加减法”?

答:我一直提醒我们的父母,不要扮演教师的角色,要真正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交流对象,当做独立的成长个体,当做一个慢慢和你建立起不可替代的亲情的人。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学校不光要为孩子提供教育,也要为孩子的父母提供教育,所以我大力地倡导,要把“新父母学校”办起来。

我在创办苏大实验学校的时候,就办了新父母学校,每个月至少有一次针对父母的讲座,努力尝试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孩子的父母。

此外,我还极其倡导父母带着孩子参与节假日和周末的义务公益活动,在一次次公益活动中,慢慢培养他们(不仅是孩子也包括其父母)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民族使命感。

让每一个学生找到他应在的、舒适的位置,他的教育生活才会幸福而完整。

问:您作为苏州中学伟长书院院长,主持伟长实验项目,这个项目备受苏州家长青睐,每年报考的考生也很多。那您觉得这个项目是否成功探索了一条教育路径?

答:伟长的选拔方式,一直有人质疑,怎么可以对学生进行筛选呢?其实,真正的遵循教育规律,不是说不允许选,而是要反对非正常选。食量大的孩子,你就应该多给他吃点饭吧;食量小的孩子,你就不能直接多给他吃,而是慢慢培养他吃饭的兴趣,让他找到自己适合的饭量。这就是分层次分类别教学,也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其实,本身就会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分层分类就是让节奏不同的学生,各自找到一个适合的节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是在每一个阶段时间都刻板地统一机制、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节奏,教学要因人而异。只有每个阶段的相对不同,才能到最后迎来统一标准下,所有孩子的最高成长水准。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找到他应在的、舒适的位置,他的教育生活才会幸福而完整。

问:我们都知道,您是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及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主要创办者,从学校建筑设计、发展规划、制度建立、团队组建、文化建设、理念提炼、课程设计等各方面融入对教育的思考。过程中,您对于教育做了哪些思考?

答:我最早创办的是苏州市第三中学慧成实验项目,相当于一个三轨制的初中学校。随后创办了苏大实验学校、苏大第二实验学校,同时苏大高邮实验学校从规划到落地建设,我也是兼任校长,管理了一年半时间。

在苏大实验学校时,我倡导“独立、平等、自由、有爱”的精神,这八个字,就代表着我的教育理念。也是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校风。

我尤其关注孩子独立思考力的培养,教育就是要让一个个匍匐前行的婴儿,慢慢地站起来,能够独立行走、独立思考。

我们苏大实验学校从创办的第一年起,一、二年级就不进行书面考试,当时第一年一、二年级的期末考试是“开往新年的列车”,把所有的学科内容都放在这一辆“列车”上,让学生朗读篇文章,和老师聊一聊自己“创造”的故事、再做一做算术题和各种游戏。一天的时间,孩子像过“六一”儿童节一样在校园里考试。

再说“平等”,我在学校倡导行鞠躬礼,早上六点半,一般情况我就在学校门口,迎接一批批学生到来,我几乎会跟每一位学生,彼此鞠躬,大声说“早上好”,我坚信这样会使孩子们整个一天精气神都是昂扬的!有的时候还会跟他们击掌,问他们早饭吃了啥。这就是在用平等的方式培养孩子平等的意识,培育孩子进入社会后应该恪守平等地对待他人他物的基本素养。

第三个精神叫“自由”,自由是人的最高境界,我希望老师们不膜拜课本、不跪着教书;我希望学生们站着思考、坐着读书、走着实践,绝不是跪着接受,永远拥有自由思想的力量。

当然,有了以上这三点还不够,最后是一个关键词是“有爱”。教育很重要的是要教会一个孩子有“爱的能力”。我希望在校园里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育孩子们有理解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爱自己的能力、爱他者(他人、他物)的能力。

问:这些年,您完成了从大学教师到基础教育管理者、从教育思考者到教育实践者的转变,一路走来,您对教育有怎样的体悟?

答:回顾这一路的教育实践,我时时觉得压力很大,挑战很多,但我非常感谢那些真诚热爱教育、真心帮助过我的人。

作为一个校长和一个老师,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往前走,谚语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我说:撞了南墙我也不回头,哪怕头破了,也要把“南墙”撞出个窟窿来,让那些禁锢在“教育南墙”里的老师、学生及其父母们和我自己,都能喘上一口有着新鲜空气的“气”来。我会永远走在教育这条路,去思考我对教育的理解,去实践我的教育理念!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