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时评

“双减”落地评:学校要把因材施教作为重大课题开展研究

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号发布时间:2021-08-25 13:21浏览量:字体:

“双减”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因材施教问题。因材施教不应该只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径是什么?一起来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实现在校内应教尽教、学足学好,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因材施教问题。学校要把因材施教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要充分认识因材施教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而因材施教,恰恰是教师从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每个人的才能品行得到最适合的发展。早在一千多年前,朱熹就对孔子的教育实践进行了理论的提炼与升华,“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当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有教无类”,而要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关键在于通过“因材施教”,促进每个人高效学习、充分发展。

要破除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难以因材施教的思想误区。对因材施教的认识,我们需要一种审辩思维,既要看到因材施教在教育理念上的重大意义,又要看到操作层面的困难挑战,更要探索在实践层面的时代创新。不少教师认为,相比于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农耕时代,当前教育的对象由过去的少部分人群转向全体学生,教育方式由师徒制转向班级授课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事实上,因材施教不应该只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我国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社会环境、教育技术、主要矛盾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因材施教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当前,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分层作业、数据精准诊断等,都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台阶”,也是我国教育的使命追求。学校和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立足自身实践,不断提高因材施教的意识和能力。

要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径。因材施教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用“普遍认可的成功”和统一的方式方法去要求所有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让他们每个人的潜能获得充分的释放。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适切性、选择度,提供尽可能多的拓展性、综合性课程,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尽可能地让所有孩子获得充分发展;要大力促进教学改革。开展学情前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调控学习进程。重视教学后测,布置共性作业与个性作业,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均能获得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提升;要积极推进评价改革。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设计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要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让不同的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不同之“材”皆有所用,各有所长。要扎实开展课后服务。做好课外辅导、课后答疑等工作,提高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体作用,为每一个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把因材施教作为重大课题开展研究,这既是当前落实“双减”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是在新时代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探索,更是应对未来人才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