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专题 > 专家报告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

来源:发布时间:2018-12-04 17:12浏览量:字体:

  一、全球化3.0时代,培养孩子需要地球村的合力

  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创建新航道十四年,越来越体会到全球化背景下,家庭对培养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视前所未有,“教育孩子,不为过去,而为未来”正在逐步成为全球家长的共识。

  当前,我们已处于全球化3.0时代,这是一个以“一带一路”为载体、以互联互通为动力、包容天下的时代。在全球化1.0时代,其特征是东西互鉴,东方的古典文明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在碰撞与交流;在全球化2.0时代,其显著标志是以西方世界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而全球化3.0时代,“互联互通”指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0.48万,来中国留学的人数达到45万。这么多人不远千里出国求学,就是为了获得国际经历、经验和体验,拓展自身知识能力中的全球化元素。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里,每200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外国人。到2030年左右,这一比例或达到100:1。也就是说,当代青年,将不可避免地被国际化,在职场上与来自全球的人才竞争。

  前段时间我去美国参观谷歌及其视频公司YouTube,其科技产品令人震撼。这些科技型公司之所以成果累累,就因为他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谷歌现在的CEO就是个印度人。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在企业里大显身手,正是全球化的表现。

  《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对比研究报告》显示,四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不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多共同点,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脑、手机、网络正在成为各国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四个国家的亲子交流首要话题均为学习和学校的事;孩子不喜欢跟跟父母聊天的原因,全世界看起来都是比较相似的:不理解我、不让我提不同意见、总说自己是对的、老说学习的事。

  这些研究发现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高度吻合。有一句非洲谚语讲“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子的合力”,说的是父母需要善用周围的资源和力量培养孩子;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句话可以改成“培养孩子需要地球村的合力”。

  二、全球胜任力:未来青少年的标配

  什么是全球胜任力?简单概括就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由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于1988年首次提出,最初仅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增加与世界的联系,理解世界的变化,并能有效参与全球劳动力市场竞争。2000年后,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使美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让每一个学生了解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的想法,学会与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甚至不同政治与社会价值观的人进行有效合作。至此,“全球胜任力”概念开始走出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延伸。

  进入21世纪,世界多个国家及主要国际组织均实施或提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的人才培养框架,全球胜任力成为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有美国、瑞典、挪威、芬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在教育体系中纳入与全球胜任力相关的教育内容。2017年12月12日,经合组织提出全球胜任力应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方、全球、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二是“对他人的看法和价值观表示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三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互动的能力”;四是“为了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

  今年7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拙作《全球胜任力——未大学生的标配》,今天,结合《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对比研究报告》,再谈一谈我眼中的全球胜任力,以及在家庭中可以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

  1.人文科技素养

  人文科技素养与外语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硬能力。人文科技素养可以用三个单词来概括。

  第一个单词是STEM: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技术)E-engineering(工程)、M-mathematics(数学)4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就是纯粹的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举世公认。

  第二个单词是STEAM。多了一个字母A,加了一个艺术(Art),意着要增加艺术方面的人文素养,包括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美是超越国界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美将天涯海角的人连接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三个单词是STREAM,在STEAM中间加了一个“R”。R代表Readingand Writing(阅读和写作)。为什么要强调阅读和写作?因为现在大家都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写作能力出现全球化下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以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基石的人文素养,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2.外语能力

  10年前我会把外语能力归于软实力。上世纪80年代,英语顶呱呱的人被视为“精英中的精英”,极有可能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引领者。但对于身处全球化3.0时代的孩子来说,外语能力就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了。

  今天的青少年要想具有全球胜任力,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放、得体、有效的互动,就得具备超凡的外语能力,能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善于通过第一手的外语资讯来分析处理地方、全球、跨文化的问题。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大前研一说:“如果你的外语能力,特别是你的英文能力非常强大,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在全球化时代,你会比别人多拥有50%的机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是未来世纪的“超强战士”,他们能用外语来了解世界,用外语来把握世界,还会用外语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3.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4C

  如果说人文科技素养和外语能力是左手,那么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4C与中国根基则是右手。

  4C是4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分别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团队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创造力(Creativity)。这是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P21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提出的培养未来人才的目标。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在给教育者培养学生4C能力的指导书中表示,曾经我们处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仅仅掌握阅读、写作与数学能力足矣。但是现在,世界是“平的”,全球化抹平了一切疆界与限制,机会与挑战在全球范围内不停流动。同时,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重复性工作的减少,要求孩子拥有创造、分析、交流等技能,以适应新型非重复性的工作。想要在全球化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必须能够善于交流,懂得创新,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4.中国根基

  全球胜任力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而是秉持自己的尊严与风骨,扎根于中国文化生发出的顶天立地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构建属于未来的大格局观,帮助孩子兼善天下,以山海般的胸襟和抱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谈全球胜任力,必须强调无论将来孩子在哪里,都不能忘记曾经照耀过我们的明霞秀浦、日月星辰。即使是将来留学或者生活工作在国外,有着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自尊心的人会更受尊重。

  三、在家庭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

  在全球化已经渗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父母可以在家庭活动中融入全球化元素,将客厅变成课堂,将饭桌变成课桌,为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创设最佳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一任“全球胜任力导师”。

  1.具备全球意识:将世界带进家里

  经合组织对全球胜任力的解读报告中有个故事:一个小学生从衣服的标签上发现自己的大多数衣服都产自孟加拉国。她十分好奇地上网浏览各种服装的网页,发现有一些品牌更关心工人的人权问题,而有一些品牌则长期存在“工厂工作环境恶劣”的问题。于是她阅读更多的文章后,开始购买进行公平贸易的品牌,并积极呼吁制造业在道德上负起应尽的责任。这个孩子的行为,体现了全球胜任力的第一个目标维度——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

  目前,有越来越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从衣服到电器,从食品到化妆品,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物品携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父母可以从这些实物出发,跟孩子一起讨论其中蕴含的经济、地理、社会、道德等话题,将世界带进家里,为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创造环境。

  2.开展家庭活动:在游戏中打开全球视野

  家庭活动是指家庭成员一起参加的活动,既可以是普通的一顿饭、一次散步、一次聊天,也可以是有计划的亲子阅读、运动、游戏、旅行等。家庭活动不但是童年最好的礼物、和谐亲子关系的利器,也是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有效载体。

  本次研究也调查了四国父母与孩子共同活动情况。在中国家庭,72.1%的中小学生经常与父母“一起过生日”,其次分别是“一起出去东西、游玩等”“一起做家务”“一起运动”“一起看电视”“一起读书”“一起上网”。

  这些活动与游戏,都是非常好的全球胜任力习得之旅。比如过生日,送给孩子来自不同国家的礼物,一起讨论其背后的国别文化;一起读和看电视电影,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理解并欣赏不同的看法和世界观,将来能与不同性别、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宗教、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性互动。

  3.培养“斜杠青年”:鼓励孩子参与世界

  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往往是多才多艺、具备跨学科能力的“斜杠青年”,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根基参与世界,能有效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对国际性或跨文化问题形成有自己见地的观点。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世界,有条件的时候帮助孩子走出去。

  英国教育专家托马斯·海顿曾讲过他的间隔年故事:“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之前,我选择过一个间隔年,这是对我成长最重要的事情。”这一年,他先找了一份全职工作——在超市切奶酪、卖奶酪,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和赚到的钱环游欧洲。在工作和旅途中,他更深入地了解英国,认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了解他们的国家,也变得更加独立。他特别谈到父母的鼓励,称是“从父母那里收到的最棒的礼物”。

  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培养起全球胜任力基础,拥有全球视野、心态开放包容,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他走进学校就会更开放地学习,长大以后才会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全球公民。(胡敏 英语教育专家与教学管理专家 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主任)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