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专题 > 专家报告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家风

来源:发布时间:2018-12-04 19:12浏览量:字体: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家风?什么样的家风最有利于家庭建设与孩子成长?如何培育新家风呢?这是一个宏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只是从父母的榜样作用与时代需求的角度给父母们提出四条建议,一是从陪伴孩子开始,培育行胜于言的新家风;二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培育民主施教的新家风;三是以健全人格为目标,培育主动性与自制力相结合的新家风;四是提升家训与家风的格局,培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家风。

改革开放40年的新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家风。什么是家风,家风不是一阵风,它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道德风貌,一种稳定的并且是本质性的体现。家风也叫做门风,它是一种道德风貌,是一种道德习惯。我们曾连续10年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门研究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认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不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家风也是比较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多优良的家训、家规,其形成的家风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做人。

在2018年9月10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教育提出了“四个一”的新要求,他强调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把家庭列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主体,并且指明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进一步理解还会发现,“四个一”的新要求实质上提出了新时代新家风的方向,也提出了好家长的重要标准,即向老师那样,为孩子做言传身教的表率,教孩子学会做人。大量的家庭教育调查数据显示,立德树人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家长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好。本文探讨的焦点是新时代新家风的关键问题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探讨如何从改变家长的不良行为做起,来培育新时代的新家风。

2018年9月,微信流传一组内容独特的图文,即公众号“英国那些事”授权蓝橡树转载的《德国小孩怒了!史上最萌游行,控诉的却是几乎所有的父母》。据报道,活动的组织者是只有7岁的男孩Emil,他某一天想出去玩,被爸爸禁止了,可是爸爸又迷于手机不和他玩。于是,他和爸爸讲道理,又提出了组织游行的想法,因为他刚刚参加过反法西斯示威游行。爸爸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支持孩子的想法。他们先去当地警察局进行了登记,又发动小伙伴参与,结果上百名孩子积极响应。9月8日,孩子们与支持自己的爸爸妈妈走上了汉堡街头,他们主要的口号就是:“和我玩!而不是和你的手机玩!”“我们在这里!我们表示抗议!因为你们永远只想着自己的手机!”

我相信这可能是真实的事情,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极为普遍的事实,就是父母沉迷于手机而忽视孩子。

我们组织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联合展开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以下简称四国比较研究)发现,四国都有三四成父母(监护人)有时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交流,中国比例最高,为40.4%,日本、美国和韩国选择率依次为38.7%、38.5%和36.4%,分别比中国低1.7、1.9 和4.0个百分点。还有少数父母(监护人)经常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交流,中国有8.0%,美国最多(13.3%),比中国多5.3个百分点;其次是日本(8.9%),比中国多0.9 个百分点;韩国最少(6.7%),比中国低1.3个百分点。也就说,48.4%的中国父母(监护人)有和孩子一边说话一边玩手机的情形,接近半数。面对孩子,父母怎么做比怎么说具有更强的影响力。父母总玩手机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手机魅力不可阻挡。如果不从父母改变做起,孩子往往难以养成自制的良好习惯。仔细推敲四国比较研究数据可以发现,亲子沟通困难重重。数据显示,平时经常和父母(监护人)沟通的中国中小学生只有57.7%,不到六成,而日本、美国、韩国依次为81.7%、81.0%和79.0%,分别比中国高24.0、23.3 和21.3个百分点。此外,有7.8%的中国中小学生平时和父母(监护人)不太聊天或不聊天,美国、日本和韩国依次为3.9%、3.4%和1.8%,分别比中国低3.9、4.4 和6.0个百分点。

可见,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交流不足,原因何在?调查显示,唯有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监护人)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习,而其他三国是学校的事,而且选择率最高。

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监护人)平时主要交流的话题排前五位的是学习方面的(71.8%)、学校的事(69.6%)、自己的兴趣爱好(35.4%)、朋友的事(31.7%)和自己的将来(31.6%)。与此相关,中国学生不喜欢与父母(监护人)聊天排前五位的原因是父母(监护人)不理解我(43.5%)、总说自己是对的(35.4%)、老说学习的事(35.2%)、老批评我(27.0%)、唠叨(25.8)。这与中国父母期望高和学生学习时间长压力大具有逻辑关系,这特别值得中国父母反思与改进。中小学时代是成长迅速的时代,需要丰富的精神滋养,如果过于偏重学习,有可能制造焦虑和恐慌,自然会恶化亲子关系。

其他原因也值得注意,四个国家中小学生不喜欢与父母(监护人)交流的“上榜”理由最大的不同是排在首位的理由不同,中国是父母(监护人)不理解我(43.5%),美国是父母(监护人)不让我提出不同意见(41.5%),日本是没想说的(33.2%),韩国是父母(监护人)老说学习的事(37.4%);被四个国家中小学生都排进前五位的理由有两个:父母(监护人)总说自己是对的和父母(监护人)老批评我。还有超过两成中国中小学生不喜欢与父母(监护人)聊天的原因是父母(监护人)不相信我,选择率为22.9%,在四国中最高。可见,中国中小学生更希望得到父母精神情感上的支持,而美国中小学生更强调自己的话语权;尽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亲子交流细节有所不同,但孩子们渴望平等交流的诉求是相同的。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可以充足证明,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难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没有和谐的亲子关系难以培育良好的家风,甚至父母的偶像与榜样作用也可能走向崩溃。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监测报告》(以下简称监测报告)是基于2017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做出的专题报告,可谓国家报告,其质量与规模在全国同类研究中更具有代表性,特别值得细心研读。我们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个偶像与榜样的研究发现,五年级时的榜样影响力达到高峰,八年级时的偶像影响力达到高峰。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你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判断与选择会发生变化。

监测报告显示,父母是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第一位,高于老师、科学家、明星或名人。这本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也是最佳的教育条件,但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时,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监测报告发现,24.2%的四年级学生和28.2%的八年级学生报告,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不良行为。例如,“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四年级42.2%、八年级63.7%)、“说脏话、粗话”、“与他人吵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等等。不同的是,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不论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多少,依然选择父母为榜样的比例均最高。可是,八年级学生则不同了,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依然选择父母作为人生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的比例最高,为22.9%,而继续选择父母为榜样的仅为6.3%,足见变化之显著。

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则,成则成矣,败则败矣。

那么,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家风?什么样的家风最有利于家庭建设与孩子成长?如何培育新家风呢?这是一个宏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只是从父母的榜样作用与时代需求的角度给父母们提出四条建议,一是从陪伴孩子开始,培育行胜于言的新家风;二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培育民主施教的新家风;三是以健全人格为目标,培育主动性与自制力相结合的新家风;四是提升家训与家风的格局,培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家风。

一、从陪伴孩子开始,培育行胜于言的新家风

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容易肤浅和浮躁,原因之一是夸夸其谈言行不一成为风气,人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家庭生活尤其如此。父母都希望教育好孩子,所以他们总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实际上,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儿童不仅仅擅长于观察性学习,他们甚至是研究大人的专家。这个判断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关。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1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通俗一些说,孩子的第一种行为习得是直接体验,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但这个成败得失的体验很需要父母帮助分析;孩子的第二种行为习得是观察学习,在所有的示范者中,父母和老师作为“重要他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行胜于言?就是要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儿童最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父母之爱。首先就是陪伴孩子,是放下手机陪伴,是父亲母亲共同陪伴,是投入身心的真情陪伴。即使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心理上也需要“亲代在位”(吴重涵)。有些父母以工作忙为理由放弃陪伴孩子,既是最严重的失职行为也是放弃自己成长机会的巨大遗憾,其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青岛一位女经理告诉我,她的父亲在青海工作几十年,却是对她最亲爱、最理解、最有帮助的父亲,因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父亲与她通信2000多封。

北京史家小学的宋佳琪和朱子薇同学两年前就发出“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的倡议,出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变化。如胡梦真妈妈所说,自从参加这个公益活动后,在孩子的监督下,我们家长开始了戒WIFI的活动,每天在晚 9 点前,关掉 WIFI,陪孩子户外活动、聊天或读书,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密切了。史家的经验值得千家万户借鉴。为此,我写了一首小诗《请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给予支持:爸爸妈妈我爱你,你也爱我呀!请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一起读书讲故事,一起唱歌做游戏。到花园捉迷藏更有趣,做做家务也欢喜。手机不是你的孩子,它是个好东西,但它也像一个魔鬼,它有邪恶的魔力。它要把你变成木头人,让你把父母的快乐与责任都忘记。爸爸妈妈我爱你,你也爱我呀!请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

父母特别是双职工又是双胞胎的父母是非常繁忙的,但是,尽力克服困难,用心陪伴孩子,孩子会观察到父母的爱心与责任感,这是最好的偶像和榜样。如“曾子杀猪”那样,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孩子最容易养成言必信行必果的习惯。孩子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会像父母那样尽自己的责任,自觉完成自己的职责,主动孝敬长辈关心他人。所以,父母将爱付诸行动,并且是持之以恒的行动,这是培育新家风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儿童的权利,培育民主施教的新家风

谈家风自然与家训文化密切相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去借鉴和学习。问题在于,家训文化固然博大精深营养丰富,是否也存在可能误人子弟的糟粕?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传承家训文化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家规家训与家风是一个中性词,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比如,许多父母教孩子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的确,《弟子规》有一些简单明确的行为规范值得借鉴,如“出必告,返必面”、“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等等。但是,对于父母的不当行为提出意见要“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父母打骂也不能有怨言)、对于社会事务“不关己,莫闲管”等要求,就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内容,不利于现代儿童的发展。所以,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保障现代儿童健康成长的法律,也应该成为培育新时代新家风的基石。

可是,据全国妇联2015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九成以上的父母赞同“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而认真学习过有关儿童保护法律的父母不足一成。(《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第327页至32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10 月出版)更为严重的现实是各种各样伤害儿童的事件接连发生,侵犯儿童权利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打骂孩子是多么普遍发生的事情啊!有多少父母把打孩子看做是违法行为?

国家坚决反对打骂孩子,并且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进行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研究”数据显示,普通中学生选择“父母经常打我”的比例为2.7%,未成年犯为16.0%,未成年犯是普通中学生的近6倍。由此可见,打骂孩子不仅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侵犯,甚至可能成为扭曲未成年人人格的重要因素。

在儿童最容易被忽视的四个基本权利中,参与权名列前茅。参与权是指儿童享有对于他们自身发展相关的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事宜发表意见并视其成熟度参与决策的权利。显然,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儿童中心的《基于儿童权利的城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第34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显示,在“兴趣班”、“交朋友”、“娱乐方式”等方面,五年级小学生的意见可以为主,但在“择校”这种较大的事情上,父母决定的占53%,而孩子决定的只占3%。这种巨大的悬殊说明,一方面孩子的确没有父母那么多经验,另一方面父母也不相信孩子的选择。实际上,面对如此重大的选择,完全应该尊重孩子的参与权,仔细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但与孩子商量此事的父母仅占36%。

尊重儿童权利,履行父母的主体责任,这是今日父母的法律义务,也是确立新时代新家风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家规的时候,非常需要孩子的参与。我们应当学习前面提到的那位德国爸爸,他不仅接受孩子的批评,放下手机陪伴孩子,而且理解和支持孩子组织儿童抗议游行的想法,陪伴孩子去警察局办理登记申请。这样的民主家风促进了两代人的共同成长,也构建起现代社会最为和谐的代际关系。

三、以健全人格为目标,培育既有主动性又有自制力的新家风

在当今时代的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极端化的表现,如极端严苛或极端放任。极端化的教育可能培养出极端化的人,而极端化的人注定是难以适应社会与未来的悲剧人物。与之相反,我们倡导一种平衡和谐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认为,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成长,而其权威型实为民主权威型,即对孩子理解和尊重而又严格要求。北师大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20年跟踪研究200多名孩子,最重要的发现是主动性与自制力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主动性与自制力犹如两颗种子,越是饱满和发达,孩子的人格越健康,人生越幸福。

从鲍姆林特和陈会昌的研究结论是趋于一致的,他们都说明,民主与权威,主动性与自制力,都是两个关键因素,如果两者能够发达和平衡,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显然,这正是培育新时代新家风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说,制定新家规家训,既要有规则有底线,也要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孩子的探索与创新。

中美日韩四国比较研究发现,四国中小学生上过网的比例为88.4%。其中,韩国学生上网比例最高,其次是美国、日本、中国学生。中国学生没上网的比例最高,超过两成(20.8%)。这说明,中国中小学生触网比例没有其他三国学生高,比四国平均值低了9.2个百分点。

四国比较研究另一个相关发现,即接近半数(48.7%)的中国学生在上学日很少上网,在四国中比例最高,比美日韩分别高出32-47个百分点(表14)。而且,上学日上网不到1小时的比例中国学生也是最高的,比另外三个国家高出1-11个百分点.两项合计超过七成(71.8%)。可见,总体来说中国学生上学日上网时间较少。如果把每天上午4 小时以上、3~4 小时以下两项视为很多、较多的话,则美国学生两项合计高达41.2%,比例最高;其次是韩国学生(28.0%)、日本学生(19.6%)、中国学生(5.9%)。以上两组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学生没上网的比例最高,二是中国中小学生在上学日每天上网时间远远少于美日韩。这个差距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网络时代是个性化学习的黄金时代,我们既要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更要引导孩子正确积极的使用网络,而不宜将网络妖魔化。

那么,如何将主动性与自制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呢?首先是培养主动性,就是鼓励支持孩子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在体验和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更加自信的追求和发展。主动性是人发展的芯片和引擎,而主动性需要以自制力来保驾护航。但是,自制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难题。其实,主动性与自制力相辅相成,主动性可以为自制力开辟道路,也可以为自制力提供动力,因为有了美好的理想和喜欢的目标,人才愿意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或冲动。棉花糖的实验与延迟满足的提出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方面,良好的家教特别是父亲的教育至为关键,因为父亲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和责任感。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将主动性与自制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的最有效时期是在10岁之前,而有太多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丧失了10岁前的最佳时机,甚至播下了纵容放任的种子。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家训承载着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家训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即使从当代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也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比如在《颜氏家训》中所提提到的严慈兼施的教育思想:“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音xia,意思之一是亲近而态度不庄重);骨肉之爱,不可以简”意思是父母需要在孩子心中树立权威,不能让孩子恣意妄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骨肉之爱,也不可过于淡薄疏远。这与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的结果不谋而合。

四、提升家训和家风的格局,培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家风

看一个家庭的家训和家风对于他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深远的影响,还有一个标志,就是看这个家训和家风的格局,即你是不是倡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现代家风和传统家风的重大区别。我举一个例子,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伟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世界著名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玄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穆: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永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其琛:国务院原副总理、外交部长,著名外交家;钱正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水利水电专家等等,都是钱王后裔。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其中,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影响深远。

《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民国十三年(1924 年),武肃王钱镠三十二代孙、安徽广德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先祖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他总结归纳了钱氏家训。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千百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请看其社会篇和国家篇:

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人行

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

何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说,当这个事情只对你一个家庭有好处,只对你自己有好处的时候不要动了,如果这个事情对天下有好处,对国家有好处,你就必谋之。《钱氏家训》的这种转型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种家国情怀的转型,倡导担当社会责任,也是钱家人才辈出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现代人的人生追求需要有开阔的格局。

新时代新家风是一个宏大而现实的课题,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与维度,本文只是从父母的榜样作用与时代需求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条建议做到任何一条都是好家庭好家风,从第一条到第四条具有阶梯性,越向上水平越高。这或许是培育新时代新家风不可忽视的方向与原则之一。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孙云晓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