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服务 > 在线访谈

中国教育在线专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周颖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发布时间:2019-09-27 09:00浏览量:字体:

  周颖:文化立校做最中国的教育

  

 

    “立德树人”校本化表达就是学校的教育理念

  目前,无论高校还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强调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对于此,苏州十中校长周颖认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都是有边际的,都应该服从于国家意志,正所谓教育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

  周颖表示,全国教育大会闭幕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的定下了共同的发展目标,“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的校本化表达就是学校各不相同的教育理念,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各不相同的路线图和实践就是办学特色。

  “苏州十中的办学理念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这个办学理念的明确,其中还有一段佳话。”据周颖介绍,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陈小娅来到苏州十中,面对培养了费孝通、何泽慧、杨绛、李政道等人才的处处充满传统文化的学校,提出苏州十中这样的学校主要任务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是从那时起,这句话被视为学校的使命和办学的理念。”

  周颖认为,教育是不断继承过去又不断超越过去的伟业,办好教育又必须要有面向未来的眼界和胸襟。而实际上,苏州十中近一百二十年的办学历史,走的正是继承传统,坚持创新的教育之路。“从王季玉校长20年代对课程的改造,到60年代学校学制改革和教材改革,再到今天重读碑文重回诗教的教育探索,这些教育实践无不印证了学校的教育理念。”

  “要说苏州十中的办学特色,总结起来就是文化之浸润熏染和课程之全面育人。”苏州十中有近百二十年的办学史,校园前身是清代的苏州织造署,更是具有近400年的历史。江南园林的气息、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生机勃然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量。周颖表示,“可以说,苏州十中校园内的每一座厅堂、每一块石碑、每一条小径都蕴藏着动人的教育故事,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漫步在校园总会让人为历史而感动,为学校的创办者以及前辈学子的精神所激励。”

  为了达到课程全面育人的目标,学校以课程基地建设推动课程建设。周颖介绍说,“其中,诗歌教育课程致力于从古典诗歌的诵读、评鉴入手,实践中华文化的‘诗教’传统。同时,学校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建立科学创新课程基地,以环境修复和纳米材料制备两个实验室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此外,学校还依托独特的文化遗存,建立织造文化课程基地,让学生了解江南丝织的前世今生,建立价值自信与文化自信。”

  学校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弦歌不辍

  苏州十中距今已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跨越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时代,一直屹立于苏州教学的翘楚。在周颖看来,这主要应该归因于苏州十中的教育精神才让苏州十中弦歌不辍。

  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周颖进一步介绍说,江南一带尤其是苏州人杰地灵,崇文重教,明清两朝,共产生状元204名,其中来自苏州府的有34名;清朝共有状元114名,苏州府占了27名。截止2017年底全国两院院士一共有1637名,其中苏州籍到117名。据了解,苏州的百年名校有很多,有许多学校与苏州十中一样历经沧桑,依然为苏州经济文化社会做着重要贡献。

  另据周颖介绍,百年校庆时,学校邀请了三位老校友,包括核物理学家何泽慧、作家杨绛以及社会活动家陆璀为学校题词。“他们当时题词的内容为爱国奋进,实事求是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这些题词可以说是振华女中人和苏州十中人对学校文化精神与教育精神的最好概括,我们再反思学校创始人王谢长达女士求人不如求己的信念与人生写照,就把学校的教育精神概括为爱国奋进,实事求是和自强不息。”

  其中,“爱国奋进”是学校教育的终极追求,是立德树人的校本表达,培养学生的是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既是培养目标养成学生的科学理性,也是育人路径即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自强不息”则是人格培养和精神锤炼,就是学校师生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战胜困难,永争一流的精神和实践。

  周颖表示,教育精神看似是务虚的,却是学校长期教育实践发展的凝练。学校的教育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文化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的精髓和支柱。“我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精神就好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与信仰。人只有有了‘人生追求’‘人生信仰’做事才会有动力,对于学校来说也如此。”

  在最中国的学校里做最中国的教育

  2018年《人民教育》第一期以“最中国的学校”为名报道了苏州十中的教育教学,特别宣传了该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也就是从那时起,“最中国的学校” 苏州十中被国内教育同行了解和熟悉。

  在周颖看来,最中国的学校要用最中国的教育加以阐释。“所谓最中国的教育,其核心就是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教育文化,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

  其中,继承优秀传统就是要回归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是什么?我个人理解是礼教和诗教。礼教在今天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诗教就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研习以诗歌为主的文学经典,以文化人,让教育有‘中国心’。”周颖表示,近现代中国的主旋律是爱国报国,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立德树人,是立大德。继承优秀文化就是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在于其不断自我革新的内在机制,中国的教育从诗经发端,到苏湖教法,葵卯学制再到建国以后历次教改,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内核。”周颖介绍说,学校志在从学生培养、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三个维度进行创新发展。

  其中,学生发展注重自主,选择,探究。旨在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并不断完善生涯规划,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为核心的教学改进,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校本选修、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学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学习、主动发展、发挥潜能、全面成长。

  教师智库发展,则是以学科教学创新为核心,从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真实问题导向的教学研究、基于前沿科技的创新实验课程为切入点,名师导引,任务驱动,项目管理,提升教师学科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努力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了金字塔型课程结构。这包罗全面素养、生涯规划、线上教育三大“基础支柱课程”; 学科提升、视野拓展、实践探索、兴趣特长等四维“发展提升课程”:学校还依托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科学创新课程基地、智造工坊、江南织造文化课程基地的四项“综合探究课程”以及探索符合创新人才拔尖培养的“个性定制课程”。

  校园要成就师生本色人生成为其成长的精神家园

  “苏州十中前任校长柳袁照曾经提过‘要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本色人生’。我也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周颖认为,所谓本色,就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最好的样子。“有一句话,叫做人最难认识他自己,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思考、实践,发现自己,自我成长,最终成为他喜欢的自己。”

  周颖介绍说,这些活动许多是精心设计的,有的已经成为经典课程和活动,有的也是偶然生成的,也有是学生在学校中熏染、浸润而有所悟有所得。“简言之学校教育的丰富性、多元化、可选择性,才能促成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引导、助推、解惑、鼓励、鞭策,同时与学生同成长,这样教师们也成就了自己的本色人生。”

  “我在振华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曾经提过‘要让振华中学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到了苏州十中我依然希望苏州十中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周颖认为,教育是精神层面的,真正的教育要触及人的灵魂,如何做教育需要理性的思考。教育的实现不是靠生硬的说教,更不是靠冰冷的训练,教师心中对学生和这份事业应该有爱,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

  “因此,苏州十中这个精神家园的核心就是爱和责任。对教师而言就是爱学生、爱事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从而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而言,就是对教师的爱和尊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

  校长应该是杂家苏式教育如一簇文火

  有很多人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小学阶段的校长多是文史类学科出身,中学阶段的校长多是理工科出身。“校长的学科背景与他的思维方式与行事风格没有必然联系。”在周颖看来,办学需要理性,需要热情与激情,但更需要智慧。智慧来自阅读、来自思考、来自历练、来自不断汲取经验教训,然后以为国育才、为民育人的大胸怀锲而不舍的努力,永不言败。

  同时,周颖认为,如果校长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有太强的学科局限,在今天的社会是不适应的。“校长应该是杂家,不仅要懂教育,哲学、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都要有所涉及。关键是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尤其是学习一些非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周颖表示,学校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开放办学,或者说是在聚光灯下办学,学校需要经营,一个成熟的校长,要会听取学校大家庭中每一位教师的意见,也要学会听取学校外部每一种不同的声音。“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优势的话,我觉得文史类校长或许表达能力稍微强一些。”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会将北方教育与南方教育作对比,认为南方教育较之更为细腻。

  “其实这个认识是基于南方教育所在的地域环境、文化等综合因素所致。”周颖举例说,苏州的城市精神是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这一表述体现了苏州文化与城市精神的继承性、群众性和时代性。因此,苏式智慧,苏式教育更体现为圆融,细致、耐心与韧劲。这些与苏州三千年的稻米文化和苏作苏工诸如玉雕、刺绣、乐器、缂丝、传统服饰、家具、建筑等的成果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苏式智慧,苏式教育在历史上对苏州经济文化的贡献不可小觑。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更能让学生确立不惟功利的价值取向、全面辩证的思维方法、从容淡然的处世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我认为,教育要改变一个人,是要从心底深处开始的。而苏式智慧与苏式教育就如一簇文火,它的节奏也许很慢但却稳稳地改变一个人、培育一个人,让学生走得更稳更远。”

  精准教育就是各取所需各尽其长各尽其时

  目前,随着新高考政策的调整,江苏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针对新高考政策调整,苏州十中提出了“精准教育”。“新高考方案来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自主选择和扬长教育的中国教育及考试改革总体方向。但科科必争、分分必争的情况没有改变,对学生的精准选择和学生的精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精准教育。”周颖介绍说。

  按照周颖的说法,“精准教育”从宏观层面上看,学校可根据生源的特点优化选科组合,根据师资结构优化师资配备;从中观层面上看,教师可根据班级层次优化教学内容,根据班级特点优化课时安排;从微观层面上看,学生可根据优劣势分布优化时间分配,根据兴趣发展优化个人的学习构成。所谓“各取所需,各尽其长,各尽其时”,便是学校在新高考背景下实行“精准教育”的理想化状态。

  据了解,苏州十中为了更好地实施“精准教育”主要着手做了 “做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采集考试数据”“落实分层教学”“重视学生特长发展”以及“科学分配高中三年时间”这五件事。

  “尽早做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容地面对选科分班。”周颖进一步介绍说,苏州十中在高一年级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校本课程。课程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其中,“走出去”包括认真落实教育局组织的“普职融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根据自己兴趣赴企业了解和学习,并进行相关社会实践。“请进来”则是聘请大学教授、社会精英、杰出校友、学生家长进校进行职业宣讲。同时,学校启动大学先修课程计划,为学生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校专业及自我兴趣方向,引导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从容地面对选科分班和高考填报志愿。

  “为了更好帮助学生选科提供科学依据,学校教务部门采集并处理学生历次大型考试成绩数据,并按照一定的权重折算成标准分,然后再将标准分做成‘学习能力雷达图’,让学生清楚直观的了解自己近一年来在各学科上学习能力的强弱,在选科时同时兼顾‘兴趣’和‘能力’,真正做到避劣趋优。”周颖表示,同时,学校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为学生进行了“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学生在选科时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潜在的“兴趣”与“能力”。

  周颖认为,精准教育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因材施教”。“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落实分层教学的模式。”据了解,苏州十中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打破行政班模式,根据学生某科学习的不同程度组建虚拟班级,任课老师重新构建适应学生学科水平的教学体系及精选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周六的选修课程,我们为‘数理化生信’五大学科的尖子生提供竞赛课程,构建更高的平台发展;同时,我们也为更为广大的学生提供学科拓展类课程,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拓展学科视野。”

  对于重视学生特长发展方面,周颖介绍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各不相同,都能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我们在传统文化学科之外,结合学生特长兴趣及时代需要,开设了丰富的兴趣类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我要选课’,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有益于自己今后专业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加以学习研究。”

  另据介绍,苏州十中还积极与国内一流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比如,学校的国科大班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组织与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走近科学”的夏令营活动。与苏州大学启动的先修课程则让学校科创小组的同学获得了更多思维、设计、实践和探究的机会。

  高中三年的时间是紧凑且宝贵的,如何让学生精准地把握好时间,利用好时间也是“精准教育的”重要内容。据了解,苏州十中除指导学生学会时间管理、督促教师科学配置课堂时间外,还非常注意高中整体三年的时间配置,力求踩准学生发展的时间点。

  周颖介绍说,“具体来说,高一是起始年级,做好初高中衔接是首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起点放低,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成选科分班。高二年级则是侧重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迎接省学业水平测试,教学重点在突尖、补弱、保中间。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学习计划,提出不同学习任务。高三的复习主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有效计划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展开复习,冲刺高考。”

(责编:市教育局)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