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概览 > 体卫艺教

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来源:发布时间:2018-07-09 11:07浏览量:字体:

  为切实做好我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下一步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防控形势。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聚集性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2010-2017年,我市年均报告病例 20877例(发病率为158.36/10万)。2018年1-4月,我市累计报告发病3653例,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根据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病原演变规律等因素,结合隔年高发的特征,预计2018年我市手足口病将呈现高强度流行趋势,不能排除重症增加、有死亡病例发生的可能。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两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苏州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及时研究分析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形势、任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加强联防联控,并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督促学校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儿童身体健康。

  三、加强疫情监测研判。各地要充分利用《江苏省学生缺课监测系统》,重点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学生缺课监测和原因追踪。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 版)》要求,做好本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检测,特别是聚集性病例、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工作,并及时开展风险评估,科学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

  四、强化重点场所防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配合教育部门指导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落实晨检、巡查、缺勤登记、报告制度,加强玩具、教室、宿舍等物品和场所的日常消毒,尤其要高度关注流动儿童较多的托幼机构落实防控工作。按照《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 版)》的要求,做好暴发疫情的发现、应对和处置工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规范和操作规程以及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

  五、做好疫苗接种指导。2013年以来,我市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重症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各地要按照《江苏省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2017 年版)》和《肠道病毒 71 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的要求,组织开展相关培训,积极推动疫苗接种工作。

  六、关注疱疹性咽峡炎疫情。肠道病毒感染除引起手足口病外,亦可致多类疾病发生。近期,我市已报告多例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儿童。该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和溃疡为主,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达2周。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各地在防控手足口病过程中要高度关注疱症性咽峡炎聚集性疫情,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规范处置。

  七、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全面、科学地宣传普及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在托幼机构、学校、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场所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防护意识和能力。学校和托幼机构要采取家长会、告家长书或“家校通”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普及手足口病的特征、危害、传染途径、防治方法等知识。各地要加强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防治工作信息,为防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1:

  手足口病防控核心信息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

  2.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

  3.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

  4.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5.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

  6.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

  7.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